小眾真的不小,透過聚焦小眾
企業可以省下行銷預算,對正確的族群說話
若你是品牌主、企業主,主要依靠銷售來獲得營收
你應該有以下類似的經驗
行銷上花了很多功夫、花了很多人力、投資了很多
預算在媒體上,但成效時好時壞,好像抓不住一個
基準點
普遍情況是在執行行銷活動時
與目標客群接觸的任何時機點
沒有讓他產生好的感受
會產生這樣的結果,有很大的原因
是因為我們對錯誤的對象投放廣告或活動
換句話說,沒有瞄準真正的「目標客群」
行銷對象打錯人了
反之,當我們鎖定利基小眾
建立正確的分眾
就很容易達到行銷的目的與效果
目標客群錯誤:對錯誤的對象投放廣告,消費者看
到商品沒感覺
「把產品賣給所有人」的策略再也不管用了
過去主流靠價格戰吸引人
消費者因為哪個地方打折,他們就往那兒去
隨著價格競爭而來的結果
每當營收創新高時攤開財報發現更多赤字
現在是規模經濟逐漸縮小、深度經營當道的時代
專注於擅長的領域,顧客會自然健康的增長
當深耕小眾,消費者打從心底選擇你
就完全不需要價格戰
所以,我們在說的小眾
其實是「更精準」的目標客群
認真地做好分眾
有助於將行銷推廣給正確的族群
提高溝通效率
「做分眾之前,先了解數據的意義」
1) 大數據明白趨勢
大數據幫助我們分析消費者做了什麼
例如:
什麼顏色賣得比較好?
買的男生還是女生多?
什麼時間點麵包最好賣?
這種知道結果,但不知道原因的數據
雖然寶貴,卻少了行銷的核心關鍵
2) 小數據找到原因
然而,小數據可以讓我們洞察消費者
知道因果關係,知道動機背後的真實原因
這有助於我們找到情感價值(痛點)
就可能抓到精準受眾
大數據統計出已發生的結果,
小數據知道如何發生?為何發生?
「做行銷該做細微地受眾分析」
定義目標客群時,主要的分眾方式有兩種:
1)人口統計學
如性別、年齡、學歷、所得、地域..等等
人口統計學相對簡單、容易取得
但不容易定義出好的行銷策略
例如地域性生意會很習慣利用地域分眾
但生活在同一個地域裡的族群
每個人的生活型態也有很大的差異
所以地域分眾也沒辦法帶來好的行銷策略
2)心理統計學
如興趣、行為、常出現的場合、舉動..等等
心理統計學有許多行為的探討
有許多值得探索的線索
例如興趣是一個對行銷非常有效的分眾方式
可做為判斷長期生意的來源
而行為是外在表現,更容易透過觀察
來深入分析,挖掘背後的真相
例如:
常出現在星巴克的人,應該會喜歡咖啡;
常出現在健身房的人,應該注重養身與外表
網路瀏覽頁面或造訪紀錄,可以判斷喜好內容
出現在咖啡店的人可能喜歡咖啡
喜歡瑜珈的人可能注重體態、注重健康
透過大數據與小數據的洞察
搭配精準細微的受眾分析
這樣的分眾愈細微,愈能抓出精準受眾
就更容易制定策略,對應到行銷活動也更加有效
-
再舉例來說
假設你賣的產品是嬰兒奶嘴
你的產品要賣給誰?
你可能會說「25-35歲的媽媽都是我的客群」
這樣的分眾意義不大,難以直接想到對應的行銷方式
相同年紀的媽媽想法與消費意圖不一定相同
若我們將之行為更細部拆解
25-28歲的年輕媽媽
很常看親子YOUTUBE頻道
IG喜歡曬小孩的照片
平時喜歡做瑜珈
喜歡逛網路團購資訊
常逛大賣場
29-32歲的媽媽
平時工作非常忙碌,可能是小主管
有開車的習慣,常買星巴克
假日偶爾會參加品酒會,喜歡到百貨公司
當我們把目標分眾的更細微
我們會比較容易想到該用什麼行銷方式
該使用哪個傳播工具、該用什麼口吻、在哪個地方曝光..
這樣的行銷或廣告,打到的族群更精準,更有效果
行銷企劃與文案要感動人之前,必須給對的人看見
-
無論你是做什麼類別的商品
即便是愈競爭的類別,你就更需要先抓出小眾
多數的利基贏家
懂得利用小眾營造出一種歸屬感
顯現自己很獨特、很專業
我的建議作法如下:
把範圍縮小、再縮小
把目標顧客清楚定義出來
提供他們在別的地方無法輕易
找到的商品、體驗或氛圍
如果你沒有獨特的商品
那就打造一個獨特的環境
在這環境內有你的故事、有你的熱情
能讓消費者接觸到,深刻體驗到你
想傳遞的資訊
這有助於將體驗價值大大提升
尋求利基,才是以差異化切入人心
在品牌思維中,聚焦小眾是很關鍵的要素
因為目標對象很明確,你會知道與誰對話
這樣的才可以圈粉,並可以賣出高價!
有一段話,我非常喜歡:
「你不自己先深深愛上,要怎麼讓顧客喜歡?」
-
小眾真的不小,創造高價值的圈粉力
這篇就分享到這邊,如果你有其他品牌行銷的問題
可以先逛逛這裡:創業者品牌行銷
我是馬克,期待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!
在你深入理解與認識我的服務之前
>>請點選追蹤我的臉書 : 馬克黃
裡面除了有我體驗生活的經驗,還有免費乾貨文
包含我對市場洞察的理解以及市場實作心得;
若你覺得有幫助,我也提供了付費訂閱內容
企業顧問、品牌顧問、行銷等顧問服務
任何合作、代操服務,歡迎你與我聯絡!
>>電商教練LINE